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2012年02月10日06:00      新财经             _COUNT_人评论

  如果我是一个生意人、一个创业者,什么是我的管理呢?首先是我遇到了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以前没遇到过,对我来说,这就是不确定性。有人会尝试看看书,找找有没有人说过类似东西是怎么做的;也可能有人想去找找老师,看看见多识广的老师有啥说法;或者去找个咨询专家,花点儿钱请他们提个解决的意见。

  大多数的生意人,他们的管理模式是在这样的尝试和摸索中锻炼与凝聚起来的。他们没有所谓的理论体系,没有所谓的模式与要素,也没有所谓的管理素质。他们是在学中干,干中学,哈佛商学院宁愿把这叫做“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而不是“管理理论”。有人甚至极端地说,管理并没有什么理论。

  很多生意人最多叫做企业主,而不能称为企业家。是的,可以有这样的区分。如果让我来划分两者的区别,前者就是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意人,而后者则有相对系统的想法与体系,而且有相对稳定与机制化的管理资源获得渠道。鲁培康先生在本书中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这五个要素来构建所谓境界管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架构。

  《境界管理》这本书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如果我用这个架构,那么我就可以看到乔布斯基本上是健全的,也可以归为管理境界高的;王石也可以得到不错的认可,但中国的其他首富级别的企业家的管理境界却未必都是很好的。而鲁培康先生最为客观的一个做法是提出了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如果我一定要对鲁培康先生的管理理论提点补充意见,那主要是两点。一是,对于方法论要格外高举。尽管鲁先生的五重境界管理模式本身也包含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是对于中国管理学界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者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关于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问题,存在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是正如鲁先生特别注明的那样,存在着另外一种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用,很讲究道与德,恰恰是那样的模式超越了这种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发展。

  我自己的经验是,管理也是一种禀赋,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当DNA植入,在这个基础上立的身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也许依然可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当然,境界管理之说,见仁见智,鲁先生之作开启一个可供思考的开阔话题,其功不小。




相关报道:打造专业化商旅管理 2012-02-06 15:07:44
          人性化的管理是什么 2012-02-02 13:16:51
          企业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012-02-01 15:56:10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管理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