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27日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称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
国务院表态了,政府终于要行动起来了。前些天甘肃正宁校车发生事故,荷载9人的面包车密密麻麻地塞进去64个孩子,结果一场车祸,致21人死亡。这一悲剧,刺痛了很多国人的心。人们反思,美国的孩子能乘坐享有特权的专用校车,安全性能甚至比悍马越野车还牛,而中国的多数孩子,别说专用校车,连不超速、不超载的最低安全保障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或许,从财政支出上能找到部分答案。美国政府每年为每个学生花在校车上的钱是520美元,而中国2010年教育总支出12550亿元人民币,占全年GDP的3.15%,即便全部均分给2.5亿个孩子,每人也仅合738.2美元。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扎人眼球。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可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待遇和美国孩子有天壤之别呢?
具体到发生校车事故的正宁,据报道,2008年正宁全县财政支出26569万元,其中教育支出355.2万元,比例为1.34%,远小于比例为72.73%的人员经费。虽然在校车事故发生后,正宁所在的庆阳市宣布暂停明年的公车更新计划,让人们略感欣慰。但之前的公车是否存在超标、浪费的情况呢?
校车之痛让公众瞩目,有时想,中国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命苦?周云蓬的那首《中国孩子》在耳边回荡,据媒体调查,近年来精英外流、移民海外的现象日益突出,其中很多人都拿“教育”说事,说是在为孩子的未来下注。我想,除了教育理念和环境的差异外,对校车等看似小事的重视不足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对孩子的关心永远是一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是转型社会中观念多元的人们少有的几项共识之一。诚如网络改编儿歌《校车在哪里》所唱,“校车是民意的温度计”,政府应该看到民众悲愤、嘲讽背后的热心和期许。
其实,有校车的地方未必幸福,但没有享有特权的专用校车,甚至把本就稀缺的校车随意送人的地方一定很难让人有幸福感。国务院关于校车的这个决定,把国人对校车的梦想照进现实,期待能够早日成行,让校车成为安全的流动校舍,让校车不只在中国孩子的梦境里——人人都有座呀,安全到学校,还有那技术好的好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