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满天飞,创业者应接不暇
一所“211”高校的团委副书记杨坤(化名)最近有些“疲倦”,半年来,他欣喜地看到由政府引导、高校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创业格局已经形成,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太多了”。曾经他在同一时间段动员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就有18个,“现在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有些麻木了。”他说。
杨坤所说的疲倦,东华大学毕业生蔡三锐感触很深。作为一个在校期间就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大学生,他感觉“现在的创业大赛多得让人应付不过来”。在一个学校组织建立的创业群里,“三天两头就有一个创业大赛启动的信息”,老师发动大家提交项目计划书过去。
“实在是没精力、没时间参加,现在还养着30多个人呢,我得想着怎么更好地养大家。”蔡三锐说。当然,蔡三锐也不会拒绝所有的创业大赛,“我很实际的,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样的创业大赛该去,什么样的不该去,很清楚”。
毕业一年多来,蔡三锐参加的都是政府组织的全国性创业大赛。他有几个原则:奖金少还要求入股的,不去;主办方如果不具有权威性或请不到知名“大咖”做评委的,不去;地方性质、行业性质、企业性质的创业比赛,一般不去;影响到企业运营和业务开展的大赛,不去。
与蔡三锐不同,张凯宁跑大赛的忙碌,也在于他的“不取舍”。
作为被孵化器和所在高新园区重点扶持的对象,张凯宁有很多被推荐或邀请参赛和路演的机会,也有很多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举办的讲座邀请他去演讲,这些,张凯宁都“来者不拒”。
“都认识,人家给我面子邀请我,我也得给人家面子,相互捧场。”张凯宁坦言,他觉得自己是被塑造出来的一面创业的旗帜,需要去给后来的大学生创业者做示范,自己也需要这样的机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张凯宁觉得参赛不仅可以开拓视野、扩宽人脉,还能在了解发展走向的同时,找到未来的合作伙伴。
在这种参赛理念的指导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凯宁就拿出了两个参赛项目,一个是“Family社区平台”,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一个是“DAFS大连实干者科技”,为独立设计师搭建一个服务平台。
根据不同创业大赛的主题,张凯宁会选择性地抛出不同的项目。
大浪淘沙还是相互“吹泡泡”?
虽然是有选择地参赛,但是创业大赛对于创业者的影响,蔡三锐看得很清楚。每一次路演,每一次展示,都可以让自己的项目更加完善,还能得到评委的点评和指点,比如投资界名人徐小平“看好我的项目,这就够了,这些名人说一句肯定的话,我们创业的激情就能涨十分”。蔡三锐认为,创业大赛还有“大浪淘沙”的功能,可以“淘”出哪些人适合创业、哪些人不适合创业,“让适合创业的人找到门路,让没有创业潜质盲目创业的年轻人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大学生创业者刘耀辉时常在创业大赛中见到盲目自信、固执己见的创业者,尽管评委已经告诉其不适合创业,或者不适合马上创业,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业项目是很好的,觉得评委不懂自己的领域。
“没有对错,全看自己的选择。”刘耀辉说。
朱伟也发现,由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孵化器、文化传播公司等各个方面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个大潮中,有很多投机者,动机不太纯,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