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民法的修定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元素?
二月河:天时地利、天地人和。从哲学的理念来讲,这是上苍对人类的眷顾和帮助。天时即规律,隐藏在万物自然之后的运行法则;地利即形势、时机,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质的跃升的时间点;人和即人心向背,是否是人心所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世界格局自金融危机后也出现了变化,中国修民法叫“修身齐家”。这部法律细化了大法,而且把很多公序良俗和善良习俗也体现在了里面,增加了对自己历史的认同,提升了自信,使每个人都有尊严感、安全感,对法律更有信任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在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环境和氛围下共同进步,实际上就是民法这部法律在起着保障作用,民之行止皆有矩,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证。
记者:民法这次修改还说了一个“绿色”的原则,并将绿色原则确定为基本原则,还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你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月河:“绿色”原则入法,说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形势严峻,处在北方的人们体会会更深,保护生态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仅仅是道德提倡,而要作为硬性要求。我们国家正在治理污染,为了民众生活关闭不达标的煤矿,整治污染源,民法总则的修改在这里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下一步还要有更进一步的细则出台才能有执行和操作的依据。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民法总则中这样规定,传承了我们国家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理念,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这样一个国情相适应。
记者:民法总则修改保障了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个人信息保护还有知识产权保护。你是大作家,出了很多书,避免不了被盗版,你的著作就需要知识产权来保护,你怎么看?
二月河: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我曾经说过,我不太在意别人盗版。书是社会产品,即使盗版的书也是别人去看的。虽然读的是盗版,但总比没有书读强。自己的利益是被侵犯了,我当然更希望读者读的是正版书,毕竟盗版首先来讲是犯法的,一来损害国家的利益,损害出版商的利益还损害了我的利益,盗版就是盗取、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或者盗窃、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违反道德规范、违反法律的一种行为。但是我为什么不反感呢?因为对穷人来讲,他买不起正版的书,讨几个小钱买个盗版书,回到家里也算是看书吧,总比没有书读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盗版商盗取了国家的利益,但也算有一部分补贴进去算是给了读者,毕竟让穷人能买得起书,看得上书,这也是不利方面的有利方面?所以这些问题都是辩证来看。从具体操作层面,是不是出版商也要出一些物美价廉的正版书呢?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赏识、传颂还是乐见其成的,其他的问题还是交给专业人员处理便好了。
记者:民法总则草案还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也就是说“娘胎”里也有继承权,涉及遗产继承等把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您怎么看公民民事权益保护向前延伸到胎儿?
二月河:这个古已有之,“遗腹子”的可期待财产权,“指腹为婚”的可期待婚姻权,前提条件是这个生命的诞生,应该是附条件的,这是对即将出生的生命应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尊重,保障其继续生存发展所准备的必要的财产,是对赋予其生命的原财产主人意思的尊重,也是对财产的尊重。实际生活中,任意侵夺别人财产恐怕是不行,这都要按规矩来,对财产的重视和对生命的重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非常好。
记者:民法总则里提到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原则,您怎么看?
二月河:诚信是大道。古人讲一诺千金,什么也没有,但是就是因为说了这句话,就算数!这是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习惯。当时是因为人的活动范围小,十里八乡都认识,无信不立,有这张脸打交道的几个人知道就足够了。而今人的行动范围讲“一日千里”都是慢的了,跨国买卖,国际交往,除了在协议中、合同中、法律文书,用最准确、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善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在行动中注重权利意识和契约精神,使我们自己在做这个事情时更加规律化、更加规范化,更加合乎我们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规避是非、避免失误,能够使我们自己的事业在更健康的环境中去生存、去发展去竞争,只有这样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才会有促进。
记者:你对民法总则(草案)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表述下看法。另外编纂民法典我国曾于1954年就有启动,但因为条件不成熟被搁浅。而如今中国将开启“民法典”时代,你怎么看这段历程?
二月河:民法修订顺天意、合民心,合乎天道、合乎民心、合乎社情。顺应世道,何乐而不为呢?法律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没有像现在这么精彩,如果强行编篡民法典恐怕到现在已经是补丁落补丁,法律即管理方式,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什么样的管理水平相适应,什么东西都是要经过检验、分析判断,经过世间的事情给人们以经验和教训,才能够得到更精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