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年龄在20~25岁的求职者,他们中有6人已经在网上投递了简历。在纸媒、人才交流会和职业介绍所之外,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招聘求职渠道之一。求职者赵海军分析说:“中国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造就了网络求职的主要人群,也推动了网络求职人群的不断扩大。但是值得提醒的是,网上求职日趋普遍,找一个好人才,找一份好工作都很不容易,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需要更好地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善用信息技术工具,凸显自己的特长,受到更多的关注。”
人才难觅
企业叫苦
采访中,招聘企业普遍反映:今年已将薪水提高,但还是“良才难觅”。
当日15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招聘会现场,发现有些企业已经准备收摊离场。“合适的人才太少了。”内蒙古鼎讯人才派遣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王女士表示,该公司定期参加人才大会,但是投简历的人很多,合适的人才越来越少了。“与其他公司相比,我们的"战绩"算不错的了。”她还告诉记者,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需求剧增,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随后,记者采访了另外几家企业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薪酬待遇均有10%~20%的涨幅。从事文化传媒的小杨是刚刚工作3个月的“职场新鲜人”:“2月份找工作的时候,招聘方开出的工资还没这么高。”在现场逛了一圈后,小杨开始寻思是否要跳槽了。
“我们岗位的薪水普遍有所提高,但还是很难招到人,特别是专业度高、能力强的员工。”看着眼前的简历,内蒙古原创传媒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赵女士感叹道。
海投海选
让人头疼
马腾是2011年我区近10万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回忆过去一年的求职历程,从最初的跃跃欲试、雄心勃勃到屡次碰壁后的痛定思痛,再到如今的海投简历,他感慨颇多。大四时的课业并不轻松,除了规定的课程外,还要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但对他来说,无论学业有多重,大学最后一年的核心任务,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大四这一年里,马腾一共向12家企业递交了简历。“由于求职者远多于招聘岗位,把简历递到招聘人员手里,让他们对自己有个深刻的印象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想在招聘会上得到企业面试机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现在很多求职者都选择海投简历这种方式,"大面积撒网、重点捕捞"是我们对自己海投心理的归纳。”马腾说。
海投简历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招聘工作人员简历收到手软,筛选简历让一些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感到头疼。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较受青睐的知名企业,一场招聘会后一般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负责招聘的人员会在招聘结束后的一个工作日内高速筛选。这样,平均1份简历只能花1分钟看,甚至有时只有数十秒的时间,优质人才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中也成为常态。“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定量硬指标作为门槛,因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放弃对求职者进行全面定性的评估。”
“海投”造成“海选”,“海选”恶化了人才的评判标准和环境,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就出现了求职者抱怨企业没有看到自己真实的能力,而企业却无奈找不到适合人才的矛盾局面。采访中,不少企业反映,技术型职位招聘完成率比较高,因为这些岗位主要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管理、市场营销等职位往往招不到足够优秀的毕业生,完成率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