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地下决心不去,却又一次次地从被窝里起来骑车奔向茶楼。
夫妇俩与《郑州晚报》的缘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10版推出整版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王宽夫妇“卖唱”收养孤儿的事情第一次通过大众传媒,被省会市民所熟知。圈子里再没有人说王宽“钻钱眼儿里”了,王宽在茶楼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王宽夫妇一直收藏着这份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报纸:“以前真是被人看不起。晚报一报道,大家都理解了、也支持了。有人还专门跑到茶楼送500元钱,也不听戏。我们也看到了养活孩子的希望。”
“在茶社唱,一单也就五六十元;出去演出,一次就是五六百元。”为了拓宽戏路,争取更多演出的机会,66岁那年,王宽竟然自掏腰包拜师,学起了“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很多人都羡慕表演者的神奇之美,但对学习和掌握它却望而生畏。“变脸”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艺,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还讲究快、美、神奇,同时,脸谱不一样,亮相、身段都不一样。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数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痛难忍。尤其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往往是大汗淋漓。
经过六七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大功告成,登台表演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能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7年“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30开始到第二天凌晨5:00,六七个茶楼来回跑。王宽唱戏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随叫随到,有时客人兴致高,他甚至要熬上一个通宵。
王宽说,他没算过到底挣了多少钱,也说不清楚挣多少钱才算知足。“自己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就想着过几年就唱不动了,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才能养活6个孩子,才能供他们上大学。”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姥姥、姥爷从小就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帮助别人的火种。”
海龙说,是姥姥、姥爷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