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杰 李林

  冻结19年后,郑州出租车终于要添新丁了。6月中旬,郑州市宣布,今年将新增300辆出租车,全部采用“公车公营”的模式经营。

  在国内多所城市出租车与“专车”摩擦不断的背景下,郑州市此举一经宣布便引发多方关注。“公车公营”的模式具体如何操作,是否会对现有出租车经营构成冲击,出租车又该如何应对“专车”的挑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解读

  新增车辆面向出租车公司招标,经营不限于港区

  7月21日,就新增出租车的相关问题,郑州市客运管理处综合管理科副科长张自力进行了回应。

  之所以19年没有增加出租车,是因为郑州出租车曾经长期过剩。张自力说,早在1994年,人口不足200万的郑州市,出租车数量就达到了7037辆,出现了运力过剩的情况。无奈之下,郑州市采取了“运六歇一”政策,所有出租车每周必须停运一天。到了1996年,郑州市出租车数量更是达到10607辆,运力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拉不住活”成为的哥们共同的反映。“运六歇一”政策延续到2011年元旦才彻底取消,一次性释放出了2000辆的运力。

  随着郑州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打车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增加出租车开始被提及。目前能找到的增加出租车的依据是,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1995年联合发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出租车数量“大城市每万人不宜少于20辆”,郑州以800万常住人口计算,应具有出租车1.6万辆,缺口约5000辆。

  在此背景下,2012年郑州市发布《畅通郑州白皮书》,确定从2012年~2014年每年增加300辆出租车,但此后该方案一直停留在文件上,直到前不久才重新提上日程。

  张自力介绍,郑州市区现有46家出租车公司,10608辆出租车,2.5万名从业人员,其中97%以上车辆属于个人买断、挂靠公司经营。拟新增的900辆车辆要全部采用“公车公营”的模式。他解释说,所谓的“公车公营”,就是公司化运营的模式,与挂靠经营最大区别是,出租车的经营权、车辆将归公司所有,由公司出资购买并实际经营,且经营权不得转让。具体地说,政府将采用服务质量招标的形式,将新增车辆的特许经营权,面向符合条件的出租车企业进行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