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 双轮驱动

  中原新画卷崛起看郑东

  本报记者 徐建勋 李林

  本报通讯员 马光辉 孙思含

  河南,地杰人灵,物产丰富,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传统的农耕文明,既成就了她曾经的辉煌,也迟滞了她前行的步伐。一个集中的表现是,世纪之交的河南,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一次重大战略抉择——建设郑东新区,使河南找到了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也为中国第一轮城市新区建设创造了高规格高品质的样板。

  历史不能重演,但值得回顾与总结。

  回首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郑东新区在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的要求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始终贯彻产城融合、双轮驱动。

  截至2014年底,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建成房屋面积460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5万,入驻企业3万余家,2014年全口径税收完成145亿元。

  1

  历史性的抉择

  河南找到新型城镇化

  “突破口”

  21世纪到来之际,在整个中国为改革开放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之时,河南,也在思索着自己的方向与未来。

  如何让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走上破茧之路?如何以城镇化来破解“三农”难题,为工业化发展拓展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如何下手才能准确、有效地找到一个又好又快的“突破口”?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思考。

  1998年,国务院批复了《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规划提出,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万~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0%~80%。当时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被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远不相匹配,急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000年6月28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郑州调研,要求一定要增强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明确提出以郑州107国道以东的新东区为重点,高起点进行规划,使之形成亮点。

  郑东新区由此破题,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