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我市城市建成区已由80.5平方公里增长到382.7平方公里,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张,城乡行政区划多次调整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老地名逐步消失,新地名不断涌现。

  昨日上午,郑州晚报记者从市政府会议上获悉,我市将用4年时间,全面普查居民点、建筑物、旅游景点等11类地名的名称及相关信息,同时,将对备受市民关注的“洋地名”、“一地多名”等众多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 郑州晚报记者 裴蕾

  我市拥有众多百年以上历史地名

  数据显示,我市符合条件的千年古县有4个,千年古(城)镇有16个,千年古村落有45个,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地名更为众多。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须进行抢救和保护。

  自1986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郑州已有近30年没有开展过地名普查工作。根据安排,新一轮地名普查从今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日结束,历时4年。登封市和金水区(含郑东新区代管原金水区所辖区域)作为试点单位将先期开展普查,其他地方分阶段进行。

  此次普查将查清我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地名基础数据,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大门类,涉及11类,包括行政区域名称,非行政区域名称,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居民点名称,交通运输设施名称,水利、电力、通信设施名称,纪念地与旅游景点名称,建筑物名称,单位名称,陆地水系名称,陆地地形名称等。

  清理“洋地名”将先征求居民意见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郑州也能“周游世界”……这是网友编的郑州地名段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楼盘小区扎堆“取洋名”的现象。同时,关于我市城市道路一地多名、地名重名等问题也受到市民关注。

  作为此次地名普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市将进一步规范各类地理实体名称。

  “‘洋地名’虽然有悖于国家的相关地名规定,但目前已大量存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张向军接受郑州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部分“洋地名”,将按照我市的相关法规,首先征求相关小区居民的意见,稳妥地进行标准化处理。

  呼吁保留有故事的“老郑州”地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很多村庄已经淹没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时很多有特色、有故事的村名已经退出使用,这些村名是否该保留下来呢?如何才能有效地保留?

  “我们一直在倡导,希望改造后城中村新建小区,能够尽量保留原来的村庄名称,以此来保留城中村的记忆,留住‘老郑州’的城市记忆。”张向军呼吁说。

  张向军同时表示,对于此次地名普查中,市民如果发现不规范的地名,可以及时登录“郑州地名网”进行留言,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