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慰父亲 女儿志愿当英语老师
经历了整夜无眠,昨日上午,在母亲的陪同下,韩蕊参加了英语口语考试。对于未来,黄敏说,韩蕊在高考前曾和父亲商量过,填报志愿时希望选择和英语相关的专业,“她说过以后想当英语老师。”
考完英语口语后,得知情况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安抚韩蕊情绪,开导她。虽然韩蕊中途数度哽咽,但她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不管发生什么,我会用心学习,成长为一个快乐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黄敏也在告知女儿事实后,昨日下午回了娘家,“守了10多天,她又累又伤心,说暂时回去一天,明天再来。”韩蕊的姑姑说,以后弟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她是两个孩子的妈,有可能还需要扮演爸爸角色。但是,她相信,懂事的韩蕊也会帮妈妈分担,快速成长。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 徐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立即评
瞒与不瞒 不应有标准答案
肖莉莉为了孩子的高考瞒住亲人的死讯,这样的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同样,每年也都会引出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反对者说:“高考可以重来,父亲只有一个。”而支持者说:“父亲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而高考对学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会影响一生。”
其实,两方观点我们似乎都无从反驳。但我们或许应该回到当事人,也就是韩蕊的母亲黄敏作出隐瞒这一决定的初衷。这11天,她承受了多少压力,不难想象,却无法感同身受。黄敏在作出这一决定时,除了担心影响女儿高考,或许还为了替丈夫圆梦。不难想象,韩友清心里的愿望,是希望女儿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爸爸希望女儿圆梦,妻子也只能用这样痛苦的隐瞒为丈夫圆梦。
这样看来,亲人的死讯是瞒还是不瞒,亲人受伤后高考是去还是不去,这不应该存在标准答案。当然,旁人可以说三道四,但都是自己的看法,具体如何决策,却是当事人的权利,我们,只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