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能否有完善救助机制

  早在2000年陷入窘境之前,东周儿童村便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有不少慕名前来捐赠的爱心人士,它还有“中国第一村”的名号。

  1995年8月10日,中国首家以刑满释放人员再教育为内容的“陕西省回归研究会”成立,原陕西省政法委副书记赵伯森任会长,而郭建华在当时任副会长。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组织,研究内容从刑满释放人员再教育,后来逐渐延伸到服刑人员子女的安置问题。

  研究会成立不到10个月,1996年5月26日,东周儿童村建成。此后,类似的民间公益机构在全国各地又先后成立了8家。

  时隔近20年,研究会在创立之初的元老,有的已经离世,有的仍在这个领域奋战。已年过八旬的赵伯森患了脑梗,行动和语言受阻,但他对研究会以及东周儿童村仍然记忆深刻。

  遗憾的是,研究会2012年已经注销,而在这之前,代会长张淑琴一直在试图通过民间力量影响有关部门,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建立相关政策和较为完善的帮扶机制。这个曾在陕西省监狱管理局和少管所任职的六旬女士,如今在北京太阳村担任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张淑琴说,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父母违法被羁押的,由相关的近亲负责抚养其子女,实在没有近亲的,由当地民政部门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抚养,但这些条文有 先天缺陷。实际上,像刘小花那样因为彻底没有亲属抚养,在救助站长期生活的孩子少之又少。对很多在外流浪的服刑人员子女来说,救助站或福利院只是一个临时 居所,如被确认仍有亲人在世,他们最终还是要被送回去。

  张淑琴说,20多年来,通过民间组织的努力、媒体的报道,这些孩子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也被政府所关注,“2006年初,中央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服 刑人员子女帮扶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但并没有做出具体要求。现在,对于这些孩子的援护工作,主要依靠的仍然是民间力量。在未来,能否有一个更为完善的机 制,我们不能停止探索和思考。”

  华商报记者 陈雷柱 刘军伟